冯白驹将军是海南岛上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指挥的琼崖纵队,不仅在岛上声名显赫,还令日军闻风丧胆。琼崖纵队中的一支国际支队,曾被岛上百姓称为“番鬼佬部队”,这支部队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士组成,包括美国、英国、荷兰、印度、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越南,甚至是一些反战的日本军官。在冯白驹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在海南岛的严酷环境中,不畏艰险,屡次给日军造成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冯白驹将军所领导的“红色娘子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频繁出现在电影和芭蕾舞台上。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琼崖纵队和其国际支队的故事鲜为人知。毕竟,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使得琼崖纵队的国际化背景几乎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1939年2月,日军登陆海口,7月占领了整个海南岛,接着他们就开始着手将海南岛建设为“第二艘航空母舰”,作为他们攻占南洋各岛屿的前进基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军在崖县(今乐东县)修建了一座大型飞机场,能够容纳超过400架飞机;同时铺设了贯穿岛屿的铁路,连接田独一、三亚、八所、霸王岭等重要区域,修建了港口和码头。这一切都表明,海南岛将成为日军太平洋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
展开剩余76%琼崖纵队长期活跃于海南岛上,凭借其卓越的游击战经验,多次袭击和骚扰日军,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有效的保护。纵队领导人冯白驹深受民众爱戴,岛上的居民都紧密配合琼崖纵队的行动。每当日军进行“扫荡”时,琼崖纵队总能提前收到警报,迅速组织岛上的青壮年撤离,避免了大量劳工被强迫从事修路和采矿等苦役。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在东南亚迅速扩张,英美军队接连失败,数十万俘虏落入日军之手。为了支援战时需求,日本决定将一部分英美战俘送到条件极为艰苦的海南岛,让他们从事艰难的体力劳动。这些战俘的到来,对于琼崖纵队来说是一项新挑战。最初,冯白驹并不知道这些战俘的情况,直到有一天,他亲自指挥的一次袭击行动揭开了这个谜团。
那次行动,琼崖纵队伏击了前往石碌铁矿的日军军用列车。在击溃敌军后,冯白驹带领队员打开车厢,竟然发现车内并非军火,而是满载着英国、美国和荷兰等国的战俘。琼崖纵队不仅救出了这些战俘,还收容了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战俘,包括印度人和越南人。随着战斗的展开,冯白驹领导的纵队逐渐积累了更多国际支队的成员,这些战俘不仅为琼崖纵队提供了帮助,还成为了纵队的一部分。
冯白驹将这些战俘视为战友,指示纵队给予他们最好的照料。尽管琼崖纵队的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常常是吃了一顿没下一顿,但冯白驹仍坚持要对待这些国际友人如同自己的战士一样。战俘们的加入并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许多战俘深受琼崖纵队战士们勇敢精神的感染,他们渴望参与战斗,甚至主动要求组成一支独立的队伍与琼崖纵队并肩作战。
为了更好地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战士合作,冯白驹决定任命李英敏作为国际支队的政委。李英敏,原是广西北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曾在广东参与革命工作。冯白驹请求他为洋支队担任政委,而李英敏原本并不愿意,甚至觉得这是“逼着牛上树”。然而,冯白驹却用一句话打破了他的顾虑:“革命,都是逼出来的。”李英敏答应了,条件是希望自己的妻子邝雪莹也能随行,担任电台报务员。冯白驹爽快答应了。
李英敏虽掌握英语,但对于战术的沟通依旧面临困难。在与国际支队的第一次战术讨论中,李英敏使用了混合语言和手势来解释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我们琼崖纵队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凭借地形和机动性打击敌人。”他反复强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简单直白的战术,帮助国际支队迅速适应了游击战的模式,并在随后多次伏击战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琼崖纵队的国际支队不仅为纵队的作战提供了帮助,还在情报搜集、敌后渗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台岛士兵,他们了解日军的战术和情报,并纷纷投诚加入琼崖纵队。冯白驹利用这些士兵的反战情绪,不仅加强了队伍的战力,还成功策反了不少日军士兵。
1945年,琼崖纵队的洋支队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300名成员,并在3年的时间里,共击毙伤敌军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自己也付出了200多名战士的牺牲。最终,琼崖纵队的国际支队成员在日军投降后,得到了礼送回国的机会。冯白驹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行动,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评价。在重庆谈判期间,冯白驹收到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驻华使馆等方面的感谢信,感谢他和琼崖纵队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也再次证明了无论国籍、种族或背景,正义的力量总能跨越国界,汇聚成胜利的洪流。
发布于:天津市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