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凌晨,咆哮的山洪如脱缰野兽般席卷冯家峪镇,房屋倒塌、道路被毁,洪水很快漫上主街。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镇政府指挥部内,值班人员正焦急地与各村联系,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的手指在电话键盘上飞快跳动,可听筒里传来的只有“嘟嘟”的忙音。突然,大屏幕上所有代表通讯信号的蓝点全部消失——全镇17个行政村彻底失联,成了洪水中的“信息孤岛”。
当通信中断、道路冲毁,17个行政村沦为“孤村”的危急时刻,王晓东挺身而出,用双脚丈量灾区土地,以血肉之躯架起生命通道,用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踏浪逆行闯“孤岛”
“村里的乡亲们怎么样了?”王晓东的心猛地揪紧。看着窗外肆虐的洪水,他当即向指挥部请命:“车开不进去,我步行去!一定要把村里的情况传出来!”
考虑到王晓东身体素质好,且对全镇地理环境了如指掌,指挥部在反复权衡安全风险后,批准了他的请求。半小时内,王晓东备好卫星电话,背上20公斤重的急救包,毅然踏入没过小腿的洪水中。
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三岔口村的8公里路上,泥浆没到膝盖,水面漂浮着折断的树枝、倒塌的房梁,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他找来两根粗树枝当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好几次被暗流冲得险些摔倒。平时开车只需10多分钟的路程,他足足走了3个小时。
抵达三岔口村时,王晓东浑身泥泞,裤腿早已被洪水浸透,沾满了污泥。他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水和泥浆,立刻挨家挨户查看灾情:谁家的房屋进水了,谁被困在屋里,谁需要紧急医疗救助……
他用防水笔在便签上快速记录,随后立刻用卫星电话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当救援队伍赶到时,他又主动带路,蹚着洪水指引队伍避开危险区域,确保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为掌握更多村庄的受灾情况,王晓东开启了连续一周的“冲锋模式”。他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三样“标配”:防水便签本用来记录乡亲们的需求,医疗包随时为受伤群众处理伤口,几块巧克力则是他补充体力的“能量棒”。
这一周里,他成了穿梭在各村之间的“信使”。前往北栅子村时,一座小桥被冲毁,他沿着陡峭的山坡绕行,脚下的碎石不断滚落,他紧紧抓住路边的灌木丛才稳住身形;去西白莲峪村的路上,遇到山体滑坡,他等滑坡稍停,立刻手脚并用地爬过落石堆,手上被划出好几道血痕。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累了,就在路边的屋檐下靠一会儿。
7天时间,他走遍了全镇十几个村庄,累计步行超过100公里,磨坏了4双胶鞋。脚趾被水泡得发白肿胀,脚底的血泡破了又起,身上多处被杂物划伤,结痂的伤口被洪水浸泡后隐隐作痛。可每当听到乡亲们的呼唤,他总能立刻挺直腰杆,快步迎上去。
点滴关怀聚民心
“晓东主任,我家老人心脏病犯了,急需药品!”“王主任,俺家的粮食被水泡了,一家人快断粮了……”面对乡亲们的诉求,王晓东都一一记在便签上,转头就想方设法联系指挥部调运物资。
随后,他为237户分散居住的乡亲送去了食物、药品等急需物资。
西仓峪村的孤寡老人刘大爷至今记得,当王晓东浑身泥水地把馒头和降压药送到他手中时,老人激动得抹着眼泪说:“看见你,我就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了我们,再大的灾也能挺过去!”
在前火岭村,王晓东发现不少乡亲因房屋被毁、财产损失而情绪低落,有人坐在路边默默流泪,有人唉声叹气。这个与河北滦平交界的偏远山村,在洪灾中受损严重,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担忧。
“大家别灰心,救援队伍正在全力抢修道路,安置点很快就能建好。”王晓东放下背包,坐在乡亲们中间拉起了家常。发放物资时,他特意增加了“聊天环节”。“张大哥,你家孩子的课本被水泡了?我记下来,回头给你送新的”“李婶,您的腿伤怎么样了?我再给您换下药”……他像家人一样倾听大家的难处,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解救灾政策,还掏出手机,把存着的救援队伍挺进山区的照片给大家看:“你看,解放军和志愿者都来了,咱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有一次,他在发放物资时接到妻子的电话,铃声响了很久,他看了一眼屏幕,还是按掉了,随后回复了一条短信:“在忙,我没事,放心。”其实他知道,妻子是担心他的安全——这几天里,家人、朋友的电话他都没接,不是不想回应,而是实在没时间。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他的嗓子早已沙哑,眼睛里布满血丝,乡亲们见了都心疼地说:“晓东主任,你歇会儿吧,别累垮了!”可他总是摆摆手:“没事,乡亲们的事更要紧。”
平凡脚步铸丰碑
8月11日,记者在冯家峪镇镇指挥部的会议室里,看到一张特殊的地图。
“上面用红笔标注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是王晓东一周内徒步行走的路线。”讲解人员向记者介绍时,声音不禁哽咽:“这是用脚印绘成的路线,是用汗水和生命铺就的生命线。在通讯中断、道路不通的时刻,正是这条‘原始’的路线,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关键信息,为救助百姓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镇里的主道路打通时,王晓东的体重骤减了6斤,脱下胶鞋,双脚早已浮肿变形,血泡和伤口密密麻麻。可他看着恢复通行的道路,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如今,冯家峪镇的道路、电力、通讯已全面恢复,灾后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在重建现场,总能看到王晓东忙碌的身影:他帮着乡亲们搬运建材,和施工队沟通房屋修缮细节,时不时停下来和村民聊聊家常。他黝黑的脸庞、朴素的穿着,混在乡亲们中间,很难看出是镇政府干部,但他每一步沉稳的脚步,都在传递着战胜灾害的信心。
“有晓东主任在,我们啥也不怕!”这是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在这场洪灾中,王晓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行动,在洪水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他用双脚走出的“生命线”,不仅连接了物理空间的“最后一公里”,更打通了党群连心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冯家峪镇抗洪救灾史上最动人的印记。(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